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古语:先生,老人教学者;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这里的先生指的是老师,近代以来先生一词多用于对德高望重且有学问者的敬称,如宋庆龄先生、梅兰芳先生等。鉴于此,不妨就让我用先生来称呼本文的主人公吧。
平易近人的先生
去年下旬进入部门,我们新员工接受的入职培训当中有一项就是认识部门成员。至今仍清晰记得当介绍到陈焕兴先生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
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毛头小子,最期待的莫过于能跟随在优秀人物身边多多学习,而陈老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海马第二届劳动模范、海南省直接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等,各项殊荣汇集一身。但激动的同时也有些许的担心,他会不会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人?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陈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和他聊天你不会感到任何压力,如沐春风;向他请教问题总是得到耐心详细的解答;他从不会自持为海马元老而有任何傲慢之举。也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周围同事的敬重,连续两届被评选为劳动模范,这一种敬重我想是不需要通过获得一个特定停车位来体现的。
脚踏实地,辛勤奉献
我始终相信内在的因素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得多远、站得多高的根本。
陈焕兴先生自 1988 年进入公司,从电工、车间冲压工一直做到现在的汽车维修技术权威专家,道路坎坷漫长。
我虽然和陈老先生共事不久,但从平时的工作和交谈中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做事的认真负责。对于服务店咨询的技术或非技术问题,他都事无巨细的解答,其中不够清楚的也不会妄下定论而是及时查找资料了解并回复。
陈老先生已接近退休年龄,但他对多年前自己处理过的一些技术问题依然记忆犹新。为什么?如果你没认真去对待一件事情,我想你也不会记得太久。对于这品质,我想在当下许多人得过且过、“大概就行了”的背景下是多么难能可贵。
劳模意味着“光”,照亮黑夜,温暖人心
扑身海马 27 年,陈焕兴先生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他们当中有的做了科长甚至部长;有的另谋高就,拿着丰厚的薪酬。而他如今依然坚守在售后技术支持这个平凡的岗位上。
我曾试探性问过他本人是否会有所不甘?陈老先生说没有,这么多年来,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学生不断成长,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也有一些人会怀疑,新时代下我们是否还需要劳模?劳模精神是否已经过时?对此我们不需要急于下定论,不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劳模的历史吧。
我国自开展劳动模范评选活动以来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期间涌现了不少家喻户晓的杰出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他们的事迹给予了国人巨大的精神鼓舞。《论语?里仁》 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唐朝的孔颖达又说:“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可见,向优秀的人物学习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项优秀传统。
那么问题来了,在社会这个大层面上哪些人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在全社会中去倡导和弘扬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我想劳模的评选无疑很好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但与此同时若能多一些实际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真实少一些刻意,那是再好不过了。
社会学家艾君提出过一种观点,劳模意味着什么?劳模意味着“!”,是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着“文”,是一种人理之伦、人生之道的“人文”;劳模意味着“取向”,那是一个时代追寻的脚步,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