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柱,1966年10月生,河南兰考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海马集团董事长,海马汽车创办人、海保人寿创办人。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先秦开始“奖耕战”“抑商贾”,秦汉隋唐“崇本抑末”,宋元又兴“专卖法”,明清再开“海禁”。直至现代,“农本商末”“士农工商”的社会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2017 年9 月25 日,中央政府发文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并首提“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追溯历史发现,如此高规格对工商界褒奖和提携是新中国68 年来的“首次”,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空前”,更是对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升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出处
中国自殷商就有“商人”之说,但汉语词典中并没有“企业家”一词。
“企业家”(Entrepreneur)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在18 世纪30 年代提出: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家是让有限资源创造出更高、更大附加价值的人。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由“企业家”一词引申而来,指的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20 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常常互换。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创新理论和企业家精神。他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他的企业家概念相当于“创业家”,也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人。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创造的欢乐,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因此,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者必然拥有的一种魅力。一个人由于“实现新的组合”而成为企业家,但当他“建立起企业,并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时,这一特征就马上消失。”因此,企业家精神又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状态。
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承继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进而把企业家的领导能力与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德鲁克又强调,企业家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他同时表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与什么无关:一、与企业的规模和性质无关;二、与所有权无关;三、与人格特性无关。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歇尔则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心理特征,包括“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自力更生、坚强、敏捷并富有进取心”以及“对优越性具有强烈的愿望”。而奥地利经济学家伊斯雷尔·柯兹纳则提出了“警觉理论”,他认为企业家是对机会非常警觉的人。
二、企业家精神认知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当经济学界最初使用“企业家”这个术语时,并没有专指某一类企业家而言,而是泛指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的从事企业活动的能人。熊彼特时代并没有职业投资家,因此熊彼特所指的企业家多是实业家或者发明家。当代中国企业家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眼光;二是有胆量;三是有组织能力;四是有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道德力量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
经济学家林毅夫主张从广义角度定义企业家概念,认为凡是能够发现市场机会、又能组织经营、并能承担经营风险,从而为社会提供有价值服务的人,都可以称为企业家。经济学家张维迎则认为,市场经济当中面临着不确定性,这时候需要有人高瞻远瞩、看清未来,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就是企业家。而在经济学家周其仁眼中,企业家精神是不轻言满足的闯劲,企业家精神的顶峰是实现理想与社会责任。
在马云看来,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新,创新的主角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家,属于稀缺资源。柳传志认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冒险、动力和智慧的结合。在王石眼中,中文的“企业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 有奋进、拼搏等丰富内涵,王石认为邓小平讲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而任正非对创新的近乎偏执、对名利的充耳不闻,也被解读为中国当代企业家精神。
由此而见,虽然企业家的认知有多个维度,但“开拓者”“创新者”是学界和业界对企业家群体认知的共同标签。
中国社会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企业家就是富人或商人,是企业主或老板,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其实,企业家不是一种身家,不是一种身份,也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永远追求更高效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的人。因此,富人或商人、企业主或老板、董事长或总经理未必都是企业家,他们的精神特征和企业家精神也未必一致。准确地讲,富人是有钱的人,商人是赚钱的人,企业主或老板是企业的所有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是企业的经营人。而企业家本身无关乎财富多少、身份高低,只关乎创新多少、创造多大,他们多是白手起家、“无中生有”的创业家,尤其是创一代。
三、中国企业家精神特别内涵
人类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史,其实就是企业家的创新史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史。这其间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过去三十多年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一是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二是因为中华大地诞生了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家精神。
从物质文明上看,只有秉持企业家精神才能产生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有效需求,只有有效需求才能推动商业文明进步。从精神文明上看,企业家精神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新的英雄叙事和价值取向,优化了几千年来中国“士农工商”的传统价值观。实际上,物质决定意识,精神创造物质,社会大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物质文明,更需要优秀的精神文明。而企业家精神不仅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驱动力。
相对于西方企业家而言,中国企业家有独特的本土内涵。中国企业家天生具有传统儒家的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逐一比对研究发现,当今有所大成又深受社会尊重的中国企业家, 无一不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转化为“修身、兴业、报国、富天下”的实践家,从而勾勒出当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特征。长惠万家主顾,足缴亿万税银;外打百年牌子,内和一片苍生。
因此,中国企业家向社会输出的不仅仅是财富、就业与税收,还包括现代管理制度、商业模式,更有新时代的士商精神和义利价值观,中国企业家精神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进步的复合动力。
四、企业家精神核心
我们在谈企业家精神的时候,可以从很多维度去界定它。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可由权力、财富、声望三个维度划分社会阶层,这三个阶层的代表分别是“官商学”。官是人类社会的领导者,商是人类财富的经营者,学是人类文明的布道者。
“官商学”作为优良社会三大支柱,分别有其必要的精神特征和品质内涵。为官需要公正、无私、勤勉、担当等;为学需要勤奋、钻研、刻苦、严谨等;为商需要创新、执着、契约、诚信等。但三者又有很多共性特征和内涵,如责任、担当、敬业、勤奋等。
那么,什么是“商”之魂?或者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唯其一是创新,唯其二是实干,唯其三是坚忍。
一曰创新,创新一词包含了冒险。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任何企业的最终出路只有创新,道德不厌旧,知识不厌新,这是人类进化的真经。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敢于失败,而非一举图成;创新就是破旧立新,而非容忍诟病;创新就是持续改善,而非因循苟且;创新就是谋划未来,而非活在当下。对企业家来说,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以机制创新带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曰实干,实干一词包含了务实。王阳明讲,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企业家是真正知行合一的人,好的企业家都是熬出来的,都是苦出来的。而双脚离地或坐而论道者,必然是想得天花乱坠、干得一塌糊涂。因此,企业家不是安于现状并囿于成见,而是不甘平庸且破旧立新;不是朝九晚五并海边度假,而是朝五晚九且全年无休;不是推杯换盏并讲经说道,而是埋头钻研且孤灯苦修;不是一劳永逸并坐享其成,而是行走钢丝且如履薄冰……总之,企业家都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如果不是极端热爱、心怀大境,就一定无法维系,难成大业。
三曰坚忍,坚忍一词包含了执着。企业家创业,都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没有坚持与忍耐就很难扛过去。对企业家来说,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市场。企业家都是终生的创业家,只有以愚公移山般的执着,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永葆品牌青春。企业家创业之路,也是一条不归路。当企业发生危机时,投资者可用脚投票,员工可退出企业或由政府保障,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逃避的人。因此,对企业家而言,唯有坚忍,才能图成。
曾有人问德鲁克:“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描述企业家的特征,你会说什么?”“企业家就是那些愿意过不舒服日子的人,或者说不愿意过舒服日子的人。”德鲁克的回答,或者是对企业家精神的现实注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市场活力来源的企业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必将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7 年10 月18 日于郑州观感十九大开幕
注:①发表于2017 年11 月24 日《海南日报》理论版。
②本文通过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撰委员会、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编撰委员会审核,刊入《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2017 年度)年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