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
企业文化>
海马哲学海马劳模创新之路行者文楫匠人志马拉松

景柱,1966年10月生,河南兰考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海马集团董事长,海马汽车创办人、海保人寿创办人。

财富观

2017-09-10


财富不是金银财宝,也非“世上五百富”。就私财而言,财富就是健康、是三观、是追求;就公富而论,财富是创新力、是方法论、是软实力。


上:个人之财


一、六大财富

《书经·洪范》中讲人之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通俗讲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大意上说,人之大福是有头有脸地多活些日子,不入监且不卧床,乐善好施,临死有个好下场。

与五福相对的是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通俗讲就是短命夭折、疾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六个不幸。

现代社会的新人类衣食无忧,但仓廪实易失礼节,衣食足好忘荣辱。可以从五福与六极之间可以辨析出新人类的六大财富,一是健康、二是自由、三是知识、四是仁孝、五是勤俭、六是博爱。

健康——健康是“1”,其余是“0”。没有“1”当头,后面的“0”再多都等于零。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知识健康。健康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属于社会。

自由——自由当然有规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知识——没有知识的健康自由,无异于行尸走肉。

仁孝——仁孝修家国。儒家讲的是仁学,仁学的核心是孝悌。仁孝是人生准星,领悟仁孝之道才能处理好大是大非。

勤俭——勤俭修自己。老子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韩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就;有权赚钱,无权浪费。勤俭是一种习惯,勤俭是一种修养,勤俭是一种财富。

博爱——博爱修他人。心中有爱,润了自己,暖了他人;心中无爱,苦了自己,冷了别人。

人生六大财富,前三个是物质,后三个是精神,都与钱财无关。但拥有六大财富者,从不为钱财发愁,这就是人生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二、三路福音

第一路福音是肉身感觉。感觉就是感想与觉悟,一口风味小吃感觉了人生记忆,一顿老友老酒感觉了人生甘醇,一次登山望远感觉了人生豪迈,一场马拉松感觉了人生旅途。肉身感觉当然需要物质保障,但保障过度就会成为大腹便便的酒肉之徒,就会成为不成之功的“三高”人士,甚至会感觉上帝的召唤。因此,钱多不是福,或者不简单地等于福。

第二路福音是伦理亲情。伦理亲情是基于人类道德规范的情感,这不仅是指自己的情感有寄托,更重要的是对亲人有付出,对里外有交代,对上下有义礼,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此用处最大。伦理亲情的核心是爱,爱是世界上最大的能量,人之幸福需要付爱,付爱之后是被爱。

第三路福音是社会认可。社会认可不简单地等于精神追求,一味地追求精神有可能会走火入魔,天下独我,与社会格格不入。虽然名利不可双全,富贵不可兼得,但社会认可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正义感,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属性。如家国情怀、仁孝感恩、契约诚信、责任敬业、智慧真理、情商智商等等,人生缺失这些,就谈不上幸福,更谈不上财富。


三、一念抱持

六大财富也好,三路福音也罢,都是凡身肉胎一路修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修身、先修心。群处守嘴不惹祸,乱处守心不出错;让思想丰富,让心灵纯净;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因此,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是肤浅的人越浮躁不安。

但是,浮世之中,心病重于癌症者比比皆是,但他们却浑然不知,反而自以为是。总有人为追求功名物欲而身心交瘁,他们常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不懂修心之道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动心者不烦恼,少一丝机心,就少一份痛苦。心小者事大,心大者事小。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才是快乐之源。

王阳明讲心即理也,阴与阳、善与恶、矛与盾,本来就是一体的,心就是宇宙,善与恶是物质的,也是意识的。无善无恶是心体,有善有恶是意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无私就是道,仁心就是理,克己就是功,至诚就是巧。知“道”懂“理”,“功”自“巧”成。

自省者自明,磨难者砥砺;耐住寂寞,久久成功。人生大成之财富,只有心理一致、知行合一时方能修成。所谓“一念抱持,成圣之要”也。


下:企业之富


四、机制为天

“机制为天、创新为命”是所有优秀企业的天命论。

机制和制度,前者是管理的内核,后者是管理的外化。企业制度相对是死板的,是企业外在的,是被动执行的;企业机制相对是灵活的,是企业内生的,是自动运行的;如果说企业制度是工作规定,那么企业机制就是工作原理。

企业制度与企业机制又是交叉难分的。制定企业制度是为了内化企业机制,但只有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才能内化为企业机制。企业机制是在落实企业制度时企业内部组织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式。

比如说,员工进车间不戴安全帽要罚款,这是企业制度,可以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如何使触犯者得到有效惩戒并让员工自觉戴上安全帽,则要靠企业机制。

又比如反腐败,要形成“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的干部管理体制,“不能贪”靠制度,“不敢贪、不想贪”则要靠机制。

再比如领导岗位配备副职是企业制度,但如何使副职能够合格合规地及时转正接班,则是企业机制。不吃透管理传承的科学机制,滥竽充数地配备了副职,待正职调走了,副职接班则使企业领导力代代衰微,副职不接班则需新增编制,最终结果就是机构膨胀。

机制创新与制度创新都属于管理创新,但机制创新能带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创新是企业文化之魂,任何一种企业文化,如果不是“效率为先、创新为魂”,这个企业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就人才战略而言,人才不是关键,机制才是命门。好的机制才人会自动来,差的机制人才会自动走。


五、品类战略

品类战略是自主战略、创新战略和企业文化下人才战略的市场性体现。

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品牌是用户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每个强大品牌之下必有一个强大的品类。用户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企业营销中对于品类的误区往往是基于市场的品类或者是基于用户认知的品类,而非基于建立用户心智的品类,这就是实施品类战略的万难之处。

因此,当企业无法分化新品类时,首先要“收缩聚焦断舍离,细分市场争第一”,通过梳理用户认知,建立刻板印象和领导品牌,从而形成用户心智。至少有五种办法可以使企业战略分化诞生新品类:一是基于市场的聚焦;二是立足分化的技术创新;三是与领导品牌对立确定经营战略;四是利用新趋势;五是提炼“市场中有,心智中无”的品类,即建立心智的营销。成功的品类战略是公司拥有了用户心智第一的“招牌菜”和“当家花旦”,又可以完全取消了“配菜”和“配角”。

心智只考虑品类,不考虑市场。一个好品类必须占据尽量多的“第一”,从而自带公关效应并占领用户心智;一个好品类要有好品相和好品名,更要有好品性和好品质,也要有专有词、信任状、语言钉、视觉锤等市场“行头”。

先有品类,后有品牌,然后才有企业形象。企业可以生产不同的品类,但品牌只能代表特定的品类,品牌的力量和它所代表的品类数量成反比。打造品牌最有效、最具生产力和最有用的途径是开创一个新品类,而品牌策划的最终目标应是主导一个品类。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中主导一个品类时,这个品牌就成了“好牌子”。每一个“好牌子”只能代表一个好品类,而“好牌子”应该推动品类分化,才能进一步打造新品牌。

品类、心智、品牌、企业四者的关系,正如一棵大树。品类是树根,树的命脉完全在根;心智是树种,品相与贵贱,用户会在心中先确定阶梯;品牌是树冠,根好则冠茂;企业是树干,上托下接,根冠为命。因此,先有品类,再有心智,后有品牌,然后才有企业。以上四项作为核心要素,加上企业及企业领导人的社会行为等交相辉映,就形成了企业形象。


六、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对独占的系统的资源有效整合并及时地可持续地转化为效率的能力。它包含五个要素,一是独占的资源而非简单被模仿;二是系统的资源而非局部的资源;三是有效整合而非囫囵吞枣;四是及时转化为效率而非贻误商机;五是可持续发展而非急功近利。

核心竞争力具有独占性、价值性和延展性;同时又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基因黏性;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或核心业务。

核心竞争力首先产生于创新之中,并形成企业的创新力,这种创新力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只有创新和营销产生效益,其它都是成本。

核心竞争力其后应能够沉淀为核心技术,这种核心技术必须是独占的、立足于用户心智的“关键第一”。

核心竞争力最后表现为市场性的核心产品或核心业务,也就是占领用户心智的核心品类。

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来源于文化力,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概莫能外。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能坚持“创新为魂”,必须能体现“效率优先”,必须能实践“敬畏、创新、契约、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必须能遴选“关键的少数”,必须能产生强大的“组织力”等,从而形成企业的软实力。


——行者2017年教师节于郑州